筒倉滑模施工技術措施
點擊數:
發布:2017-01-08 來源:
未知
1 筒倉滑模施工裝置的設計
1.1 筒倉滑模模板系統
1)筒倉滑模模板的設計:通過驗算,筒倉內外模均采用200 mm~1 200 mm鋼模,為了提高筒倉滑模施工觀感質量和減少筒倉滑模模板與混凝土之間的摩擦力,保證達到清水混凝土的施工質量,全部采用新筒倉滑模模板,并涂以隔離劑。
2)筒倉圍圈的設計:經計算采用[10的圍圈,上(下)圍圈距筒倉滑模模板上(下)口徑距離均為225 mm,既能保證筒倉滑模模板不致因振搗作業的影響而變形,又可保證筒倉滑模模板的錐度。
3)筒倉滑模提升架的設計:采用П型提升架,內、外立柱為[8,由δ8鋼板組焊接成截面為250的格構狀,橫梁為[16,節點板為δ8鋼板,由Φ16螺栓連接。
1.2 筒倉施工平臺操作系統
包括內、外操作筒倉施工平臺及內、外吊腳手架,內筒倉施工平臺由支撐、龍骨、鋪板、鋼桁架組成,供滑升時操作、臨時堆放材料、機具使用;外筒倉施工平臺由三角外掛架、龍骨、鋪板、欄桿、密目安全網組成,并兼作電器線路布置桿。內外吊腳手架由吊架、鋪板、護欄、密目安全網組成,用于混凝土表面整修,剔出預埋件及混凝土澆水養護。
1.3 筒倉滑模施工液壓提升系統
包括千斤頂、液壓控制臺、油管、支撐桿等,是液壓滑升的動力。經過計算:每個倉筒倉施工平臺總荷載為670 kN,需支撐桿個數為:n=G/30=22(個)加上不穩定系數:22×1.4=25個,采用回收式
支撐桿,在提升架橫梁下設置內徑比支撐桿直徑大2 mm~5 mm的套管。需25個60 kN的千斤頂即可。在 9.00 m以下每個倉需帶4個壁柱及2個端柱同時滑升。千斤頂數量可做適當調整。油路采用等長分級方式布置,油路及千斤頂安裝好后,用紅鉛油編號掛牌,以便滑升中糾偏使用。線路采用并聯分級方式,共設3套線路。
1.4 筒倉滑模施工精度的控制系統
1.4.1 筒倉滑模施工水平度的控制
采用水準儀控制,在筒倉滑模模板開始滑升前,用水準儀對整個操作筒倉施工平臺各部位的千斤頂的高程進行觀測、校平,并在每根支撐桿上明顯標志畫出水平線,當筒倉滑模模板滑升時即以此水平線作為基點,每
次按250 mm的速度提升,以后每班進行兩次水平度觀測與檢查。采用限位調平控制法:先將限位檔按調平要求的標高,固定在支承桿上,當千斤頂上升至該標高時調平器自動限位。
1.4.2 筒倉滑模施工垂直度的控制
主要采用線錘法,每滑升600 mm高,觀測一次,要求允許偏差小于高度的0.1 %,且不大于30 mm。筒倉滑模施工是連續過程,正常作業力求同步上升、無偏扭的動態平衡,為此,還采用以下措施:
1)防止支撐桿失穩:適當提高混凝土的出模強度,增加對支撐桿的穩固作用;
2)盡量保證同步滑升,及時調平糾正;
3)筒倉施工平臺上的機具、設備、材料要均勻放置;
4)保證每一層混凝土澆灌的厚度,使筒倉滑模模板在滑升時摩擦力基本一致。
2 筒倉滑模施工施工工藝與施工技術
2.1 筒倉滑模施工裝置的組裝程序
1)組裝時按圖紙和施工布置圖要求彈出倉筒的中心控制點和筒倉滑模模板、圍圈、提升架、支承桿、筒倉施工平臺桁架等的位置線;
2)筒倉滑模模板組裝必須在統一指揮下進行,每道工序均有專人負責。組裝前檢查其質量,核對各部件數量、規格、并依次編號,必要時對主要部件進行試組裝;
3)組裝順序:搭設臨時組裝筒倉施工平臺→安裝圍圈(先內后外)及內側筒倉滑模模板→綁扎一段鋼筋后,安裝外側圍圈及外筒倉滑模模板→安裝操作筒倉施工平臺的桁架、支撐、鋪設筒倉施工平臺板→安裝外挑臺的三角架、欄桿及鋪板→安裝千斤頂及液壓設備,并進行空載試驗及油路加壓排氣→在液壓系統試壓合格后,安裝支承桿→筒倉滑模模板滑升至2 m時,安裝內外吊腳手架。
2.2 筒倉滑模施工質量檢查
組裝完畢,按質量標準認真檢查是否達到要求,發現問題立即糾正,并做好記錄。
2.3 筒倉滑模施工滑升施工工藝
1)初升:在澆筑混凝土前先鑿除承臺的浮石等雜物,并清理干凈,澆水濕潤,澆筑同標號水泥砂漿30 mm厚,混凝土連續澆灌3個層次高度即750 mm左右,分層搗實后試升。試升是將全部
千斤頂同時緩慢平穩升起兩個行程即50 mm左右,脫模的混凝土用手指按壓有輕微的指印和不粘手及滑升過程中耳聞筒倉滑模模板與混凝土之間有“沙沙”聲,說明已具備滑升條件。當筒倉滑模模板升到250 mm高度后,應稍停歇,組織有關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對所有提升設備和各系統進行全面檢查、修整,重點是油管有無破損、漏油及接頭滲油現象,以及各部件是否變形、連接是否松動、焊接是否開裂等,經檢查,沒有異常現象時方可正常滑升。
2)正常滑升:澆筑混凝土采用對角下灰并按順時針方向澆筑,澆灌完一層混凝土,反方向再進行另一層混凝土澆灌,倉壁筒倉滑模施工速度控制在180 mm/h,也就是說每12 h滑升2 m左右,以保證
混凝土出模強度在0.2 MPa~0.5 MPa,提高觀感質量。如果氣溫升高(降低)使混凝土凝固過快(太慢),應適當調整混凝土配合比,且適當增加(降低)滑升速度,以保證混凝土出模強度。
3)末升:當筒倉滑模模板滑升至倉筒頂板1.0 m距離左右,即進入末升階段,這時要放慢速度,并進行準確的抄平和找正工作,以便在澆灌最后一層混凝土時能均勻交圈,保證頂部標高及位置的正確。
3 筒倉滑模施工過程控制
3.1 鋼筋和預埋件、預留洞口的施工
1)筒倉壁的鋼筋直徑不小于Φ18時,要提前加工成與筒壁半徑相同的弧形;把所有鋼筋堆放在塔吊作用半徑內,編號待用。
2)鋼筋吊裝到筒倉施工平臺上時,應對角放置,均勻排列,嚴禁偏重放置或集中放置,且放置數量為豎筋總量的1/2,環筋以能綁扎滿5圈的鋼筋為準。3)混凝土保護層控制:制作Φ25、長250 mm的彎鉤掛在筒倉滑模模板的內側,間距2 m。4)預埋件、預留洞口采用列表消號法施工,注意確保其位置準確。
3.2 筒倉滑模施工支承桿
1)第一層插入千斤頂的支承桿,其長度為3 m,4 m,5 m,6 m四種長度。以后按3 m的高度加長,同一截面的接頭不小于25 %。
2)采用坡口焊接,焊接必須牢固,焊完后,焊口打磨平整,且焊接完畢的支承桿垂直度偏差不能大于2 mm。
3)施工中派專人看護,發現支承桿彎曲及時處理。
4)每班至少抄平二次,查看四次中心,每滑升500 mm高調平器必須限位一次。
5)套管要經常旋轉,以防套管與混凝土凝固在一起。
6)支承桿在中途分批拔出數量不得超過總數的1/4。
3.3 筒倉混凝土施工
1)必須分層(每層厚度為250 mm)均勻澆筑,每一層澆筑的混凝土應在同一水平面上,并應有計劃地變換澆筑方向。
2)預留洞、門窗洞口等兩側的混凝土應對稱均衡澆灌。
3)振動棒插點均勻排列,每次振動不得超過振動棒作用半徑的1.5倍,振動器振動時間控制在20 s~30 s,至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下沉、不再出現氣泡、表面泛出灰漿為準。
4)滑升過程中不允許振搗,以免混凝土漿液往下流損壞混凝土面層。
5)振動棒頭不能超插,也不能碰動鋼筋及支承桿。
6)混凝土澆筑完畢,應在12 h內加以覆蓋,并澆水養護,養護時間不得少于7 d。
3.4 筒倉滑模施工觀感質量的控制
混凝土出模后用鐵抹子刮掉筒倉滑模模板的印痕,然后用木抹子搓平,再用鐵抹子壓光,最后用刷子粘灰漿,豎向、垂直地一排一排刷直(只準從上往下刷直,不可來回拉刷),附壁柱、火車洞口柱抹
灰按規范執行,確保觀感質量達到92 %以上。
3.5 筒倉滑模施工質量通病的預防措施
為預防出現水平裂縫、局部塌陷、出裙、蜂窩、氣泡等質量通病,采取以下預防措施:
1)在滑升過程中,時常對筒倉滑模模板狀況進行檢查,發現變形和傾斜度不符合要求時,應立即糾正。2)混凝土的澆筑應嚴格按照250 mm的厚度均勻澆圈澆筑搗實。3)防止振搗器強力碰觸、振動鋼筋、支承桿、筒倉滑模模板。4)嚴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控制石子的粒徑。5)對已出現的蜂窩、麻面、氣泡等脫模后,隨即用水泥砂漿填平再刷原漿搓平、壓光。
3.6 筒倉滑模施工特殊部位的施工方法
1) 8 m以下兩倉相切無筒壁部分(火車通道)采取的技術
措施如下:
a.所有支承桿(Φ48鋼管)及鋪設梁底用的立桿必須在4 mm厚的墊板上。
b.放置間距600 mm的兩根通長桿及7排4.8 m的立桿作掃地桿,然后先沿高度方向按間距600 mm左右放置水平桿。
c.空滑500 mm帶起套管后,支撐千斤頂的立桿與支撐筒倉滑模模板用的橫桿相互水平連接,橫、豎桿做剪刀撐連接,從而形成整體,使其有足夠的穩定性,解決支承桿失穩問題。
d.滑升到 4.30 m立即進入 4.80 m的準備工作,滑至4.80 m后拆除插板,安裝龍骨、鋪梁底筒倉滑模模板及綁扎鋼筋。
2)門窗洞口的技術措施如下:
a.門窗洞口采用插板法施工。
b.當施工到門、窗洞口的上皮標高時在洞口處加設支撐支設筒倉滑模模板。
c.具體方法同 4.80 m以下兩倉相